鐵人賽


說不出口的想法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網路上的言論一面倒,充滿謾罵與指責,或者我們看見某個人引起眾怒被人肉或是被全民圍殺,這些人類似乎很非理性的一面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當然也引起許多社會學及心理學家的注意,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很基本的理論及概念,讓大家可以用更理性超然的態度去看待所謂的「輿論」。 人是社群的動物,所以都會本能性的社會化,會合作、溝通、交流、展現出社交性的各種舉動,人類有許多群眾行為背後的成因都是為了加強社會化,因為社會化有他在演化上的好處,像是分工合作、降低風險、共同養育後代等等,但是有一些社群演化出來的習性,在現代的觀點看來,似乎不是那麼理性 =w= 其中一個理論叫做「沈默螺旋」,意思是在一個群體中,只要有人出發表示意見同時有部分的人附和時,原本有其他意見的人就會選擇性沈默,同時部分的人會因為有人贊成就「西瓜偎大邊」也表示附和,越多人加入附和時,有其他意見的人就會更沈默,像是一個旋渦一樣,漸漸的和諧,創造出其實大家想法都一樣的假象。 我個人猜測,這也許是演化上讓社群產生共同意見的方式,但是實際上最後得出的結果經常不是最佳或是顧及最多人的,而是越勇於發言及勢力強大的人可以掩蓋其他的聲音,所以我在討論各種議題的時候都習慣會去鼓勵所有人發言,並提出是否有其他意見的可能性,不特別為有可能有其他意見的人開一個窗口的話,這些想法就會被掩埋掉了,然而多元的想法才能增加創意及最佳解答出現的機會。 「沈默螺旋」最後會引起群眾暴力,一但大眾產生一個貌似共同的想法之後,原本不是那麼贊成這個意見的人就會漸漸被同化,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在各種造勢晚會及演唱會中看到,當人群聚集到一個程度之後,就容易失去理智而歸化到情緒性的共嗚裡,同樣是演唱會,在家裡聽藍光DVD配超頂極音響不會讓你熱血沸騰到痛哭流涕,在現場的搖滾區裡就很有機會了,不止是歌手的表演精彩而已,很大的成分是那種群眾聚集之後的催眠效果,和吸毒差不多了 XDD… 另一個叫做「同儕效應」的原理,我們社群性的生物會習慣去附和自己的朋友,親近的人並試著去尋找被社群認同的價值,於是在兩個效應的加乘效果之下,霸凌就出現了,一但有人帶頭之後,群眾就容易失去理智,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人,都有可能做出很可怕的行為。 這也是統治手法的一種,人類天生會對巨大的形象產生敬畏感,因而幾乎所有的獨裁統治者都會塑立自己的巨大塑像,利用巨大的建築物來建立威信、神格化自己等等… 這張圖就是一個沈默螺旋的反例,這個人在納粹的遊行過程中,不願舉手敬禮 很少很少有人能在這種情境下去思考及做出理智的判斷 圖片引用 : 一張相片勝過一個徽章︰「平凡人」August Landmesser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叫做「路西法效應」,這牽涉到更多社會心理學的議題不止是「沈默螺旋」、「同儕效應」,這個實驗有拍成電影,教授在講解了納焠時代的種種情況之後,在徵得同學同意的情況之下開始做「角色扮演」的實驗,有人演軍人管教者、獄卒,有人是扮演普通人,他們發制服、做認同徽章及建立一些規則,一開始大家都用玩笑的心情在扮演,但是幾個星期後,實驗開始走樣,同學及老師自己本身,都被這些角色影響,扮獄卒及管教者的同學開始用很強烈的手段去排擠不合規定的人,甚致對施暴失去同理心,被施虐的人的心態也變了,開始對自己喪失自信等等…最後實驗在教授的夫人發現事態失控後強硬的停止了… 所以即使是在已經知道這些情況之下的人,還是有機會被情境影響,對這種情況的了解只能降低或讓你避免自己陷入這種模式的場合 我們可以見到在納焠時代,眾人集體陷入狂熱時,仍然有人可以拒絕服從,可以看到路西法效應的實驗讓天真甜美的學生變成惡魔,對社會學及傳播的了解可以多多少少的讓你用別的方法看這個世界 =w=


問卷調查及新聞數據解讀

上一篇我們聊到新聞媒體有時候會為了流量而採用誇大不實但精彩度滿分的內容,這是屬於造假的部分,但是有時候所有的數據都是真的,但是「數字真的會說話嗎?」 即使今天一個媒體公佈了一個問卷調查的內容,像是XX新聞中心做的民調顯示OOOXXX,這種內容都有實際的數字而且沒有做假,應該可以比較接近真相 了吧? 其實也還是不一定 XD 除了在統計學上面有關母群體大小、誤差率之外,在問卷的設計上還有許多可以動手腳的地方,甚致是調查的方法都可以影响結果,接下來就來個問卷調查大解密 XD


聰明有極限,笨蛋無底限? 這是「知溝」不是笨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及資訊傳遞,在我們的歷史中出現許多次有如演化般的改變,傳播方式隨著科技在演變 上古時候人和人之間資訊的分享開於在口述傳播的時代,交流資訊靠的是口耳相傳這種面對面講述的傳奇、故事,訊息及資訊透過吟遊詩人的傳唱散佈在族群之間,形成傳奇、故事等神話的材料


覺閾之感覺根本就不科學

覺閾之感覺根本就不科學 《應該和 IT無關的媒體與傳播》 -4 上篇我們談到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基模,這個基模像是個人的資料庫,他收集了一個人出生以來所有的經驗作為人類分辨及判斷事物的參照資料。而這個基模會隨著你的經驗及使用不停的被你重塑。 接著來聊有關「判斷」這件事,影响判斷的變因很多,幾乎是談之不盡的,有大量的研究及論文專精在探討人類如何判斷及決策,有本書叫《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書名講出了一個該領域如此被重視的原因,唯有先開始對人類本身習慣的探討及了解,你才會知道如何設計一切,這裡因為我才疏學淺就來解釋一些和決策相關的詞彙。


我知道你的明白,淺聊「認知基模」

我知道你的明白,淺聊「認知基模」《應該和 IT無關的媒體與傳播》-3 上一篇我們談到傳播時需要有基本的定義,今天就來聊聊為何定義永遠不同的成因,其實就是來自於每個人的「認知基模不」同。認知基模,這是個認知心理學的名詞,顧名思義是一個人認知時做為參照的基本資料庫,有在資料庫裡的東西才認的出來,才能下定義及判斷。 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大家都有一個不同的資料來儲存自出生以來的所有記憶及經驗,如果用佛教的角度來看,認知基模就類似「識田」是一個提取資料用的資料庫。這些資料是用來讓人辨認出事物及分析判斷用的,也就是資料比對及參照啦~ 所以各種工程師一定不陌生才對 😛


什麼是傳播? 能吃嗎? 《應該和 IT無關的媒體與傳播》-2

什麼是傳播? 能吃嗎? 如果指的是傳播妹的話,大概能吃…(誤) 上面這句開頭的話,雖然是玩笑話,但是却幫我點出一個在大眾傳播的情況中,一個最基本的要點,所謂的傳播就是散佈資訊,散佈資訊要成功要經過三個動作,一、編碼 二、傳輸 三、解碼,在編碼及解碼之間需要的就是通訊協定。 以上,有沒有讓各位工程師們突然覺得傳播一點也不陌生了 XDD 沒錯,傳播的過程其實和網路通訊協定的過程一樣,有編碼、傳輸及解碼三個階段,中間需要一個共同的協定,以確保收受之間的訊息是一樣的意思。


《應該和 IT無關的媒體與傳播》-1 起 ,從一堂傳播理論課開始

十幾年前我剛上大一,新學期一堂傳播理論課一開始,教授就和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那是同一個課目開在資訊系的通識課,那天教授講完了一整節的傳播理論課,說明及探討一些傳播現象及案例之後,來到提問時間,一陣靜默後同學舉手了「教授,請問這節課的正確答案是什麼?」


[新手前端]SEO搜尋引擎優化及 SNS社群網路服務

web網站優化 SEO 及 SNS有關的豆知識 其實SEO, SNS在技術的部分,我應該不算是善長,只是對台灣有的SNS平台都很熟悉而已。 畢竟網路上混了十多年,早期BBS, web之後的論壇到現在FB, plurk, G+ … 其實真的要專精應該要連微博、人人網都要熟悉,可惜這兩個我還沒去好好認識XD 總之,今天我們就來針對 SEO及SNS在 web界面上要注意的事。


[新手前端]CSS3動畫效果 transition, animation 2

簡介CSS3 裡的動畫效果,其實… 是W3C的文件精簡翻譯版 另附神人範例說明。 CSS3的動畫效果可以藉由CSS的 keyframe 參數來控制動畫的 期間、重覆及重覆的模式例如重覆次數、起始延遲、暫時停止。 支援度,標準化進行中。現行的瀏覽器都支援包括IE10,但還是要加上prefix。 CSS3發佈的 transitions提供了參數可以製作簡單的動畫效果。其動畫效果是由起始參數及結束時的參數所決定。transitions 只是提供設計師一個可以指定中間過度動畫的方法。 animation和transitions最大的不同在於,tansitions是當參數改變時觸發,而animation則是直接就執行,所以動畫效果需要明確的指定關鍵影格的參數。


[新手前端]float與clearfix -白話就是,為什麼背景底圖不見了?! 3

之前有在這篇介紹過 float的特性,簡單說就是會往上浮起來,會脫離原有的DOM順序。 子元素浮動到上層之後,在某些情況下會造成所謂 “父元素的高度塌陷”,也就是原本包住子元素的容器會因為子元素全部都浮動脫離原有的DOM序,造成高度預設為auto的父元素”沒有內容”而失去高度,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