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事看法+藉題發揮


真文創 假文創? 賣錢就不是文創,那還能說是一個產業嗎? 1

也許,來自政府的文創相關的支援,一開始目的上就歪了 創造一個「文創產業」實際上就是失了次弟,孩子都還沒長大就趕著希望能上場打仗 回想到文化創意的源頭,來自生活、習慣 一切由「人」出發的各種設計、想法,讓生活更美好更有情調的做法都是文化美好的一面


re: 學者批:年輕人缺文化素養 恐成菲律賓 2

這兩天有個新聞,說是學者批年輕人沒文化,還說會變成菲律賓 XD 先不管歧視菲律賓那種自視甚高的想法,關於文化素養的宣導我是這樣認為的: 任何一個文化,要受人喜愛就要拿出自己迷人的地方 到處哭訴別人不喜歡你,你們不愛我的文化就會死光光喔! 這種咀咒式的言論,只會招人白眼而己 真的要號召大家喜歡,把你的文化裡迷人的東西拿出來吧! 不要恐嚇大眾、指責別人不愛你,那是怨婦好嗎?


盜圖彩繪村不該流行 沒有藉口

支持彩繪村的人經常拿出一個理由,原作沒有告,幫原作打知名度的同人誌二創來混為一談 這種論調「我盜用你的東西,連問都不問一聲,是我在幫你曝光耶,還不跪下謝安,謝主隆恩?」 其實二創未授權就是盜用,不管原作有沒有要告你都一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去談合作和授權,非要賭看看會不會被告? 問一下很困難嗎? 為什麼要抱持著「我賭看看會不會被告嘛? 」 請問: 不告而取,叫做什麼? 就是偷。


「動漫彩繪」全台大流行 台灣人就是這麼不尊重創作

「動漫彩繪」全台大流行,甚致得到政府的文創補助或是政治人物也跟著一起畫 這代表了台灣人對著作權法、尊重創作的基本常識十分缺乏,政府及教育在這一塊上做的不夠。 這些彩繪村或是牆,基本上都沒有經過原作者授權,是一種利用原創角色再創作的行為,也就是所謂的二次創作,這在著作權法上是一種侵權行為,不要因為作者是外國人就認為這種事情沒什麼,犯法就是犯法 正常這種情況是要談授權的


一個臉書創辦人沒有答案的問題

2015 4/16 臉書創辦人的你問我答時間: Hermione Way: 如果臉書真的是開放的,你要讓社群來投票決定內容是否洽當,否則,任由臉書的網路小組任意決定內容是否要被刪除表示臉書是個不民主的獨裁平台,請問你能給我們一個答案嗎? (修正後的內容,因為他沒有回在問題下方,所以在串裡找不到,是我誤會他了) 祖克伯:這件事我想了很久,我同意你所提到的問題,因為評判是十分困難的一件事,如果我們做了不完美的功能的話會對社群造成更負面的影響。最大的挑戰是要怎麼找到足夠的人來對特定的內容做投票,這些人是否能真實的反應整個社群的意見,而不是少數人的回應,我會持續思考這個問題的。https://www.facebook.com/zuck/posts/10102028100357421?pnref=story


愚人節收集串 -反正我每年都有追,就記一下吧~ 2

1. Google 家族 Google Map 變成小精靈 ingress也是 變成小精靈 Google JP 推出貓熊隨身機 2. 暴雪家族 D3, 土豪哥布林 http://tw.battle.net/d3/zh/blog/18543835 魔獸世界,推出自拍棒及美圖秀秀功能 http://tw.battle.net/wow/zh/blog/18544595/自拍相機ex,隆重登場-2015-4-1 3. Audi 頂級跑車加飯鍋 http://www.audi.jp/gohan/sp/ 4. 推出自拍鞋 http://mashable.com/2015/03/31/selfie-shoes/ 5. ASUS 日本,推出復古 Zenfone zero 6. KKBOX KKtix, 推出胖虎演唱會 http://kktix.kktix.cc/events/godatakeshi 7. 模型、玩具的萬代公司,推出真人比例力霸王 http://p-bandai.jp/item/item-1000097103/


課綱微調是不是一件重要的事?

我認為改課本是大事,課本裡教的會成為多數台灣人未來的共同價值觀 我臉書上的串,討論人渣文本在蘋果的投書: 人渣文本:他們打算讓孩子們全變成王炳忠 會認為「課綱微調」這件事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從小接觸的東西會變成你的知識基礎 這個知識基礎並非不能改變,只是想改比較困難而己,如果沒有多元教育的背景或朋友、社群的話,課本裡寫的東西就會變成你認知的事實 而你認知的事實會影響你對世界的態度及判斷 人的抉策很多時候不是依照對錯在執行,更多是跟隨彼此的關係、親疏遠近、好感度、親近度才是抉策最重要的依據 所以改變用詞及觀點,當然不可能達到洗腦的效果,但是會建立一個影響的基礎,一定機率的成為一些人一生的認知,如果沒有接觸到新的說法的時候 新聞裡講到誹謗、誤傳及更正資訊時,有一個數據顯示,一個錯誤的資訊散佈程度如果設定為 100%,那麼更正資訊的擴散及認知只有會 30%不到,顯示你想要更正或改變一個認知的困難度


失言背後的歧視,我們想要什麼未來?

上次討論過「歧視」這個話題,究竟什麼樣的情況下構成「歧視」? 歧視和偏見的界線在哪裡,歧視、偏見有沒有道德問題? 更多時候,多數人沒有發現自己的生氣、覺得不合理的原因是來自於自己的「價值觀」及「道德判斷」,只是很自然天生的認為「理所當然」 其實這些「理所當然」來自於個人從小的教育及生活經驗,所謂的背景 人不一定有察覺到自己是特別的,或者自己所處的群體是特別的,此時將自己的價值判斷套用到全世界,就是第一個偏見相關討論讓人糾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