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對的? 觀察到心測短片、女孩教學文流行後的反思 1
最近注意到這個網站爆紅的短片: http://popdaily.com.tw 十二星座男友在女友 MC來時的處理、十二星座女友在分手時的反應 星座及心測相關的內容,一向是社群裡最易傳播及爆紅的主題,這個站上的影片利用這個題材為發想 拍攝出有趣的短片,瞬間爆紅
最近注意到這個網站爆紅的短片: http://popdaily.com.tw 十二星座男友在女友 MC來時的處理、十二星座女友在分手時的反應 星座及心測相關的內容,一向是社群裡最易傳播及爆紅的主題,這個站上的影片利用這個題材為發想 拍攝出有趣的短片,瞬間爆紅
柯文哲在這次「破銅爛鐵」事件中,確實是失言了,柯文哲身為市長之職,確實是該要有接待外賓的禮貌,這是不容置疑的。 只不過我看事情不會只切一個面向 從他把話說出口,到變成好像在國際上出包丟臉,這中間有一個止血點,我不會忘記
法國發生諷刺媒體《查理周刊》被闖入指定總編開槍射殺造成12人死亡的重大事件。 這雜誌本來就充滿爭議,除了針對伊斯蘭先知、聖人開低級挑戰道德、性保守的諷刺玩笑之外,對自家的基督教、天主教,各種政治人物也是不手軟,把嘲諷及針貶時事開到最大,在這次之前也被炸彈攻擊也被告上法院數次,因為嘲諷也數次搞到法國政府要加派警力保護他們。 這事件吵最大的兩件事,一是言論自由的邊界,二是伊斯蘭信仰的本質是否有問題。
今年二月份因為這文章《丹麥動物園公開肢解長頸鹿》,和大家討論過一圈動物園 先說結論,我覺得動物園,目前是有存在的必要。 首先提出認為動物園根本不該存在者的看法,這一派人認為,動物園的存在其實就是把動物集中關在一個區域用以娛樂人類,並沒有真正的保育功能,要保育動物應該要設制動物保育園區、不可參訪,是純的動物保存及育種區域,開放觀光的動物園,只是人類利用動物來娛樂的地方而己 動物園裡的動物因為失去正常的棲地生活,是被剝奪生存意義的關在動物園裡,一點也不開心,更不該被拿來觀賞、取樂,那是一種人類自私的展現,就算要達到教育目的,也可以透過攝影及記錄來教育,沒必要真的看到動物在動物園裡呈現不自然的生存狀態。
早上看到在吵「連勝文說流浪狗送去雲嘉,因為台北寸土寸金」被批的亂七八槽,就覺得也許我該再度冒著被石頭打死的情況幫他說句話 理論上這個做法是沒有錯可以直接解決台北市的流浪狗收容空間不足的問題,達到零撲殺,因為台北真的沒地真的有錢 所以他提出來的方法,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治標功能,沒錯,立刻見效的治標功能,所以也不能說他的做法真的很爛,因為真的是可行而且馬上達成零撲殺的方法
並不是會讀書,老爸有錢或者長的美就是人生勝利組。 外在的相貌,出身的背景還有聰明的腦袋,都是一般被認為是 「人生勝利組」的定義。 所以一但有人天生有這些條件,但行為不被認同或是出了什麼意外的時候,就會被特意冠上「人生勝利組」然後大加撻伐他們「浪費了自己手上的好牌」,我實在認為這種攻擊算是一種又羨又妒的酸酸心態。 講到人生,怎樣才是勝利?
今天早上等公車時,抬頭看客運車站裡的廣告電視牆 裡面一個年輕人站在珠寶店外,畫面變換著女友的笑容,家裡的長輩 浮出一行字 開銷 = 薪資 /(妻小+父母+熱情+理想) 然後他推門進去買婚戒,最後說是成熟大人的數學 是銀行的基金投資廣告
這篇文章把我之前擔心的想法很有條理的說明 網路極化了政治嗎? 關於「網路」造成人們 「更極端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為所有的網路服務,包括 Google Facebook,都為了要「方便」使用者,所以都會在使用者操作這些網頁時做資料收集,會收集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每一個你看過的網頁(包含看了多久、點了多少次、是否一看到就點),每一則你分享、你按讚、你回應的訊息及連結,全都是網站收集的資料 這些巨量的資料經過這些網站的分析及運算之後,成為網站決定要如何呈現「你最想看的內容」的準則。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網路上的言論一面倒,充滿謾罵與指責,或者我們看見某個人引起眾怒被人肉或是被全民圍殺,這些人類似乎很非理性的一面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當然也引起許多社會學及心理學家的注意,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很基本的理論及概念,讓大家可以用更理性超然的態度去看待所謂的「輿論」。 人是社群的動物,所以都會本能性的社會化,會合作、溝通、交流、展現出社交性的各種舉動,人類有許多群眾行為背後的成因都是為了加強社會化,因為社會化有他在演化上的好處,像是分工合作、降低風險、共同養育後代等等,但是有一些社群演化出來的習性,在現代的觀點看來,似乎不是那麼理性 =w= 其中一個理論叫做「沈默螺旋」,意思是在一個群體中,只要有人出發表示意見同時有部分的人附和時,原本有其他意見的人就會選擇性沈默,同時部分的人會因為有人贊成就「西瓜偎大邊」也表示附和,越多人加入附和時,有其他意見的人就會更沈默,像是一個旋渦一樣,漸漸的和諧,創造出其實大家想法都一樣的假象。 我個人猜測,這也許是演化上讓社群產生共同意見的方式,但是實際上最後得出的結果經常不是最佳或是顧及最多人的,而是越勇於發言及勢力強大的人可以掩蓋其他的聲音,所以我在討論各種議題的時候都習慣會去鼓勵所有人發言,並提出是否有其他意見的可能性,不特別為有可能有其他意見的人開一個窗口的話,這些想法就會被掩埋掉了,然而多元的想法才能增加創意及最佳解答出現的機會。 「沈默螺旋」最後會引起群眾暴力,一但大眾產生一個貌似共同的想法之後,原本不是那麼贊成這個意見的人就會漸漸被同化,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在各種造勢晚會及演唱會中看到,當人群聚集到一個程度之後,就容易失去理智而歸化到情緒性的共嗚裡,同樣是演唱會,在家裡聽藍光DVD配超頂極音響不會讓你熱血沸騰到痛哭流涕,在現場的搖滾區裡就很有機會了,不止是歌手的表演精彩而已,很大的成分是那種群眾聚集之後的催眠效果,和吸毒差不多了 XDD… 另一個叫做「同儕效應」的原理,我們社群性的生物會習慣去附和自己的朋友,親近的人並試著去尋找被社群認同的價值,於是在兩個效應的加乘效果之下,霸凌就出現了,一但有人帶頭之後,群眾就容易失去理智,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人,都有可能做出很可怕的行為。 這也是統治手法的一種,人類天生會對巨大的形象產生敬畏感,因而幾乎所有的獨裁統治者都會塑立自己的巨大塑像,利用巨大的建築物來建立威信、神格化自己等等… 這張圖就是一個沈默螺旋的反例,這個人在納粹的遊行過程中,不願舉手敬禮 很少很少有人能在這種情境下去思考及做出理智的判斷 圖片引用 : 一張相片勝過一個徽章︰「平凡人」August Landmesser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叫做「路西法效應」,這牽涉到更多社會心理學的議題不止是「沈默螺旋」、「同儕效應」,這個實驗有拍成電影,教授在講解了納焠時代的種種情況之後,在徵得同學同意的情況之下開始做「角色扮演」的實驗,有人演軍人管教者、獄卒,有人是扮演普通人,他們發制服、做認同徽章及建立一些規則,一開始大家都用玩笑的心情在扮演,但是幾個星期後,實驗開始走樣,同學及老師自己本身,都被這些角色影響,扮獄卒及管教者的同學開始用很強烈的手段去排擠不合規定的人,甚致對施暴失去同理心,被施虐的人的心態也變了,開始對自己喪失自信等等…最後實驗在教授的夫人發現事態失控後強硬的停止了… 所以即使是在已經知道這些情況之下的人,還是有機會被情境影響,對這種情況的了解只能降低或讓你避免自己陷入這種模式的場合 我們可以見到在納焠時代,眾人集體陷入狂熱時,仍然有人可以拒絕服從,可以看到路西法效應的實驗讓天真甜美的學生變成惡魔,對社會學及傳播的了解可以多多少少的讓你用別的方法看這個世界 =w=
上一篇我們聊到新聞媒體有時候會為了流量而採用誇大不實但精彩度滿分的內容,這是屬於造假的部分,但是有時候所有的數據都是真的,但是「數字真的會說話嗎?」 即使今天一個媒體公佈了一個問卷調查的內容,像是XX新聞中心做的民調顯示OOOXXX,這種內容都有實際的數字而且沒有做假,應該可以比較接近真相 了吧? 其實也還是不一定 XD 除了在統計學上面有關母群體大小、誤差率之外,在問卷的設計上還有許多可以動手腳的地方,甚致是調查的方法都可以影响結果,接下來就來個問卷調查大解密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