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嬰」情緒發展走不出口慾期 1


最近中國一本新書《巨嬰國》
端傳媒專訪作者的文章: 巨嬰之國?專訪武志紅:大多數中國人還在找媽媽

巨嬰國

很有趣的角度,雖然我覺得用半歲前沒獲得滿足來解釋成因有點怪怪的,佛洛依德,潛意識心理學這種什麼都歸到嬰、幼兒時期不滿足的推論,在現代心理學裡確實因為不可認偽性會讓人無法很心服口服的接受其科學價值,但是用來切入東方的「聽話」「照護」這種社會及父權結構,說明中國人沒有獨立思考的依賴性,這個觀點還滿有趣的。

也就是靈魂不夠獨立,人際互動之前的情感索求沒有一個限制。

罗辑思维 199 你是巨婴吗?
順便聽完羅胖的討論之後,感覺得中國式的社會果然落後台灣耶⋯⋯
(這句感覺會被砲 XD 應該說這種生活模式和心態的人是亞洲文化的特色,而台灣接受美式想法的比例相對的高)

這種「人我分際模糊」的人際模式在台灣一樣會看到「關心」你的婚戀、工作情況、孩子當成父母所有物、當成父母自我實現的對像,沒有把每個人都當成獨立的個人,全都是在君臣、父母、夫妻結構裡的一個角色。

不過文中提的那些問題好像是台灣20年前比較嚴重,現在雖然還是有一定比例的這種人,但是兩性關係還有家庭關係都沒那麼糟糕了,性/性別平等教育、女權前進、小家庭化都在崩解這種中國式的社會結構,但年節回鄉在親族之間還是有機會逃不開這種文化慣性。

但是覺得台灣的情況比較好,也許有可能是那些人還活在舊傳統生活觀念的人並不在我的生活圈裡吧,我的交友圈及工作圈裡的人際交流都很獨立,「關你屁事」這種人我分際的概念是很基本的態度,我們會區分什麼是人家的私事和我的私事,不會讓別人的情緒及干涉指使到我的生活本體。

我和老公間的相處模式也是建立在彼此尊重、討論有其分界的情況下,所以每每看到那些情侶吵架的內容都覺得很無聊,為什麼要把男人當成賊而女人要像守財奴一樣的看管好自己的財物,男性好像從個人變成一種代表財產的客體,有第三者時是壞女人來和我搶男人? 而不是男女雙方沒有處理好自己本身的人際關係?

這些傳統對性別角色、社會角色的設定,就是沒有把人當成獨立個體而是依附在社會角色之下造成的。

但是,就像我沒想到萌萌人數還真不少一樣,在台灣 2016年底爭取同性婚姻入民法的這段期闁,由基督徒護家盟及保守陣營結合深藍的政治團體,展現出他們對社會文化的「完美想像」,萌萌就是標準的巨嬰,活在自己的想像中會強迫別人符合自己的期待,進而要求整個社會都如他們所願的進行,不從就從各種方向崩潰施壓。

就是因為「人我邊界」太模糊,所以會把自己的情緒、小團體的規範倒到別人身上,同時也會把他人自己沒處理好的情緒問題攬到自己身上,這就是阿德勒那本「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重點。

不是讓你學會怎麼被討厭,而是樹立明確的人我界線,知道自己的情緒是問題的根源,而這個情緒的解法並不在別人身上,並不是由別人來改變態度,而是來自於自身心理的轉變。

搞不清楚人我分界,就會像本文討論的那樣自我中心,或者不停的被情緒勒索。

就像書裡討論的,這是一種會傳承的觀念所以解法是透過教育及知識普及來讓理性介入,進而中斷這種過度的連結,在個人而言


About chibc

chibc《暗月之鏡》 從高中網路開始普及就開始成為重度網路使用者,早期主要活動集中於巴哈姆特。
G+ CHIBC


看完有什麼想和版主講的,沒有就留個「閱」吧

One thought on “中國「巨嬰」情緒發展走不出口慾期

  • chibc Post author

    親戚朋友對隱私的窺探、干涉,宗教團體對同性婚姻的干涉、直播影片創作者經常載面具登場、正義魔人叫人從博愛座上起來…

    突然在這些干涉、保護之中看見亞洲人或台灣人行為的共同模式,一種對人我分界的不明確。
    所謂的「人我分界」就是我是我、你是你,看似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在華人文化裡的君臣、父子、長幼之下人們失去了自我,成了一個「相對位置」。

    因為是活在一個關係的「相對位置」裡,所以沒有人是獨立的,人的獨立性和個體性消失了,成為一個身份。所以每個人需要依照其身份和對應的角色互動。 在身份關係中你是母親、是妻子、是兒子、是部下,你沒有自己;也就是獨立人格的部分也因此沒有了隱私。

    因為失去獨立人格,所以對自己的權利還有能干涉別人到什麼程度失去掌握度,也就是失去了人我分界。 沒有人我分界的世界裡,個人的人生及行為會被過度干預,彼此不是互相尊重的個體,而是「我的孩子」、「我的朋友」,個人從自己變成了某人的「我的」,因此有了從屬關係,有了必需回應的責任。

    因為期待得到回應,所以當得不到回應時就會自責或是出現挫折壓力,轉變成憤怒或是悲傷,有時候這種負面的悲傷及憤怒是不需要的,因為當你明白人是獨立個體時要學會的就是尊重別人的決定,不能期待四週的人都順從於你的期待。

    「尊重獨立人格」這在華人世界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就因為傳統社會的習慣是去個人化、建制化的把人當成某個身份,所以這份尊重的功課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困難,但也唯有透過學習這種尊重,才能解放目前社會裡種種人情、隱私的窺探、干涉以及壓迫。 同時能解放自己的壓力和對別人不需要的情緒壓力,這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真正在談的事情,「人我分界」明白人際間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哪些又是對方自己的功課不需要你去承擔,唯有分開才能獨立,才能找到自己立足的空間,活得更自信、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