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bc


About chibc

chibc《暗月之鏡》 從高中網路開始普及就開始成為重度網路使用者,早期主要活動集中於巴哈姆特。
G+ CHIBC


你幹嘛相信你看到的文章? 聊聊什麼是「媒體識讀」?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詞叫「謠言」,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分辨。 謠言,我們先定義一下意思,就是不真實、背離真相的言論,可能是沒有根據的健康知識或者偏方,也有可能是對中傷某一個人,用不實的指控污蔑他的人格 我們都會在道德上認為不真實的謠言是不好的事,「謠言止於智者」這句口號大家也很熟悉,只不過到底怎樣才會有判斷謠言的能力咧? 到底我要怎樣才會變成智者咧?


如果有機會讓我選,我不會養你

早上看到在吵「連勝文說流浪狗送去雲嘉,因為台北寸土寸金」被批的亂七八槽,就覺得也許我該再度冒著被石頭打死的情況幫他說句話 理論上這個做法是沒有錯可以直接解決台北市的流浪狗收容空間不足的問題,達到零撲殺,因為台北真的沒地真的有錢 所以他提出來的方法,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治標功能,沒錯,立刻見效的治標功能,所以也不能說他的做法真的很爛,因為真的是可行而且馬上達成零撲殺的方法


扭曲了的「人生勝利組」 2

並不是會讀書,老爸有錢或者長的美就是人生勝利組。 外在的相貌,出身的背景還有聰明的腦袋,都是一般被認為是 「人生勝利組」的定義。 所以一但有人天生有這些條件,但行為不被認同或是出了什麼意外的時候,就會被特意冠上「人生勝利組」然後大加撻伐他們「浪費了自己手上的好牌」,我實在認為這種攻擊算是一種又羨又妒的酸酸心態。 講到人生,怎樣才是勝利?


一顆我本來不想要的戒指

今天早上等公車時,抬頭看客運車站裡的廣告電視牆 裡面一個年輕人站在珠寶店外,畫面變換著女友的笑容,家裡的長輩 浮出一行字 開銷 = 薪資 /(妻小+父母+熱情+理想) 然後他推門進去買婚戒,最後說是成熟大人的數學 是銀行的基金投資廣告


我有一個請求 , 今天你出psd 的時候, 不要在icon上用濾色

我有一個請求 , 今天你出psd 的時候, 不要在icon上用濾色 =ㄇ= 也不要用色彩增殖…. (應該是全部的混合模式都禁止 =..=+) 因為,大家都知道濾色或色彩增殖其實就是讓黑或白色不見,所以有很多視覺會把一個 黑白的 ICON直接濾色放在底圖的按鈕上 在平面上看起來是很美沒錯,但是,一旦要做成網頁的時候,這個 ICON 就和底圖無法分開了⋯⋯ 原本, 如果 ICON 是真正的 png24 有透明底的 ICON 時,網頁上他的底圖可以任易變換,字也可以換,大小也可以改變,也可以做有趣的動畫等等等 但是,如果是用濾色壓底深色底圖上做出來的,就不是 ICON 而是按鈕了,同時為了網頁上的操作回饋,你至少要再出一張 :HOVER 的圖 也就是,如果原本ICON 本身的大小是 15X15, 現在會變大成一顆按鈕的大小,同時因為要有HOVER 效果,圖檔大小還要再 2倍大 而且,這個按鈕就是做死了,有任何改變都要發回給視覺重做,網頁上不能做任何變化 所以即使你要用濾色也要注意合併,只要那個 ICON 可以正常切成 PNG24 拿出來放在任何底上看起來都一樣 就沒差 如果是你在 PSD 裡面看起來好好的,但是一換底,整顆就走針或是根本就消失,那就不行 當然,如果你只是要出圖一次,不管後續的運用或修改的話 那就沒差,尤其是出圖還有切版都是你的時候更沒差,但是你如果是出PSD給別人切,那個切的人就會⋯⋯⋯⋯ 如果要給別人切,也還是要用濾色,麻煩自己把 HOVER層也都做好,不要只做一顆 然後說這是 HOVER […]


網路極化了政治嗎? 暗月讀後感

這篇文章把我之前擔心的想法很有條理的說明 網路極化了政治嗎? 關於「網路」造成人們 「更極端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為所有的網路服務,包括 Google Facebook,都為了要「方便」使用者,所以都會在使用者操作這些網頁時做資料收集,會收集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每一個你看過的網頁(包含看了多久、點了多少次、是否一看到就點),每一則你分享、你按讚、你回應的訊息及連結,全都是網站收集的資料 這些巨量的資料經過這些網站的分析及運算之後,成為網站決定要如何呈現「你最想看的內容」的準則。


說不出口的想法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網路上的言論一面倒,充滿謾罵與指責,或者我們看見某個人引起眾怒被人肉或是被全民圍殺,這些人類似乎很非理性的一面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當然也引起許多社會學及心理學家的注意,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很基本的理論及概念,讓大家可以用更理性超然的態度去看待所謂的「輿論」。 人是社群的動物,所以都會本能性的社會化,會合作、溝通、交流、展現出社交性的各種舉動,人類有許多群眾行為背後的成因都是為了加強社會化,因為社會化有他在演化上的好處,像是分工合作、降低風險、共同養育後代等等,但是有一些社群演化出來的習性,在現代的觀點看來,似乎不是那麼理性 =w= 其中一個理論叫做「沈默螺旋」,意思是在一個群體中,只要有人出發表示意見同時有部分的人附和時,原本有其他意見的人就會選擇性沈默,同時部分的人會因為有人贊成就「西瓜偎大邊」也表示附和,越多人加入附和時,有其他意見的人就會更沈默,像是一個旋渦一樣,漸漸的和諧,創造出其實大家想法都一樣的假象。 我個人猜測,這也許是演化上讓社群產生共同意見的方式,但是實際上最後得出的結果經常不是最佳或是顧及最多人的,而是越勇於發言及勢力強大的人可以掩蓋其他的聲音,所以我在討論各種議題的時候都習慣會去鼓勵所有人發言,並提出是否有其他意見的可能性,不特別為有可能有其他意見的人開一個窗口的話,這些想法就會被掩埋掉了,然而多元的想法才能增加創意及最佳解答出現的機會。 「沈默螺旋」最後會引起群眾暴力,一但大眾產生一個貌似共同的想法之後,原本不是那麼贊成這個意見的人就會漸漸被同化,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在各種造勢晚會及演唱會中看到,當人群聚集到一個程度之後,就容易失去理智而歸化到情緒性的共嗚裡,同樣是演唱會,在家裡聽藍光DVD配超頂極音響不會讓你熱血沸騰到痛哭流涕,在現場的搖滾區裡就很有機會了,不止是歌手的表演精彩而已,很大的成分是那種群眾聚集之後的催眠效果,和吸毒差不多了 XDD… 另一個叫做「同儕效應」的原理,我們社群性的生物會習慣去附和自己的朋友,親近的人並試著去尋找被社群認同的價值,於是在兩個效應的加乘效果之下,霸凌就出現了,一但有人帶頭之後,群眾就容易失去理智,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人,都有可能做出很可怕的行為。 這也是統治手法的一種,人類天生會對巨大的形象產生敬畏感,因而幾乎所有的獨裁統治者都會塑立自己的巨大塑像,利用巨大的建築物來建立威信、神格化自己等等… 這張圖就是一個沈默螺旋的反例,這個人在納粹的遊行過程中,不願舉手敬禮 很少很少有人能在這種情境下去思考及做出理智的判斷 圖片引用 : 一張相片勝過一個徽章︰「平凡人」August Landmesser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叫做「路西法效應」,這牽涉到更多社會心理學的議題不止是「沈默螺旋」、「同儕效應」,這個實驗有拍成電影,教授在講解了納焠時代的種種情況之後,在徵得同學同意的情況之下開始做「角色扮演」的實驗,有人演軍人管教者、獄卒,有人是扮演普通人,他們發制服、做認同徽章及建立一些規則,一開始大家都用玩笑的心情在扮演,但是幾個星期後,實驗開始走樣,同學及老師自己本身,都被這些角色影響,扮獄卒及管教者的同學開始用很強烈的手段去排擠不合規定的人,甚致對施暴失去同理心,被施虐的人的心態也變了,開始對自己喪失自信等等…最後實驗在教授的夫人發現事態失控後強硬的停止了… 所以即使是在已經知道這些情況之下的人,還是有機會被情境影響,對這種情況的了解只能降低或讓你避免自己陷入這種模式的場合 我們可以見到在納焠時代,眾人集體陷入狂熱時,仍然有人可以拒絕服從,可以看到路西法效應的實驗讓天真甜美的學生變成惡魔,對社會學及傳播的了解可以多多少少的讓你用別的方法看這個世界 =w=


問卷調查及新聞數據解讀

上一篇我們聊到新聞媒體有時候會為了流量而採用誇大不實但精彩度滿分的內容,這是屬於造假的部分,但是有時候所有的數據都是真的,但是「數字真的會說話嗎?」 即使今天一個媒體公佈了一個問卷調查的內容,像是XX新聞中心做的民調顯示OOOXXX,這種內容都有實際的數字而且沒有做假,應該可以比較接近真相 了吧? 其實也還是不一定 XD 除了在統計學上面有關母群體大小、誤差率之外,在問卷的設計上還有許多可以動手腳的地方,甚致是調查的方法都可以影响結果,接下來就來個問卷調查大解密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