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閾之感覺根本就不科學


覺閾之感覺根本就不科學 《應該和 IT無關的媒體與傳播》 -4

上篇我們談到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基模,這個基模像是個人的資料庫,他收集了一個人出生以來所有的經驗作為人類分辨及判斷事物的參照資料。而這個基模會隨著你的經驗及使用不停的被你重塑。

plurk 噗寶擬人二 單眼鳥

plurk 噗寶擬人二 單眼鳥

接著來聊有關「判斷」這件事,影响判斷的變因很多,幾乎是談之不盡的,有大量的研究及論文專精在探討人類如何判斷及決策,有本書叫《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書名講出了一個該領域如此被重視的原因,唯有先開始對人類本身習慣的探討及了解,你才會知道如何設計一切,這裡因為我才疏學淺就來解釋一些和決策相關的詞彙。

前段提到,基模是會被重塑的,尤其是越常使用的資料會越易被提取,所以有個人人不同的有趣東西叫做「覺閾」,意思是知覺的範圍,當一個刺激發生的時候,會被人有意識感覺到的程度叫覺閾,比如要發出多大分貝的聲音你才會注意到有聲音或是幾度的溫度你才會覺得熱,覺閾主要就是你的意識有無注意到刺激產生的差別。

覺閾和基模一樣人人不同,甚致連個人在不同情境之下也不同,「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臭」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覺閾改變的例子。

影响覺閾改變有幾個可能性,其一就是剛才有提到的「習慣」,當你習慣於一個刺激之後,人腦會漸漸的把該刺激淡化成背景一般的常態,也就是從特殊值變為一般值,不再去注意他,此時同樣程度的刺就不會再度引起你有意識的知覺。

再者為「注意力」,比如普通時候你並不會注意到你腳底的皮膚正接觸著衣物或地面,也感受不到衣服在身上的重量,但是當我一提起這些事,你的注意力就會被我引導到這些地方,如果我請你專心的去感受時,平常淡化為背景的感覺就會浮出變成清楚的觸覺,這就是一個觸覺的覺閾被發大的例子。

其三會改變覺閾的變因叫「熟悉度」,這就和基模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了,而且「熟悉度」更是產品行銷中需要拼命打廣告的一個主要原因,一旦讓商品大量的曝光在你眼前,你越是熟悉一個品牌或是產品,你在購買的過程中就越容易注意到他並且增加你購買的機會,這就是為何在行銷時必定要努力打廣告的主因之一。

明顯的例子如: 藝術家能分辨出不同的綠色,湖水綠、碧綠、草綠、深綠之間的差異,在你看來,搞不好就是「綠色」,或者在你眼中是 iPhone、HTC、SONY、三爽….完全不同的手機,但是在阿媽眼中通通都是「手機」,頂多是白色的手機或黑色的手機…

又或是你有沒有在路上突然覺得有人在叫你,或是看著某張照片的陰影時,越看越覺得是個人臉?
其實都是覺閾的問題,人天生會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會有「選擇性注意」的習慣,任何和你的名字有一點點像的發音,你都容易認為是在叫你,越是在意的東西越容易被你看見,像鍵神看到電影海報時,看見的是某個什麼軸的鍵盤,我看新聞時一直發現是公關稿或是置入性行銷,而所有的人類都喜歡在隨機的無意義圖形中找出點、線、面,尤其是愛把這些圖形組成一張臉。

這種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找出熟悉的事物,但是也會創造很多根本不存在的巧合及被你誤以為機率較高的錯覺。

探討各種情況之下,人類的覺閾情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試問: 什麼程度的觸碰是才是「摸」不是「痛」?

用多大的刺激,才讓你進入痛覺的覺閾呢? =w=


About chibc

chibc《暗月之鏡》 從高中網路開始普及就開始成為重度網路使用者,早期主要活動集中於巴哈姆特。
G+ CHIBC

看完有什麼想和版主講的,沒有就留個「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