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2014


問卷調查及新聞數據解讀

上一篇我們聊到新聞媒體有時候會為了流量而採用誇大不實但精彩度滿分的內容,這是屬於造假的部分,但是有時候所有的數據都是真的,但是「數字真的會說話嗎?」 即使今天一個媒體公佈了一個問卷調查的內容,像是XX新聞中心做的民調顯示OOOXXX,這種內容都有實際的數字而且沒有做假,應該可以比較接近真相 了吧? 其實也還是不一定 XD 除了在統計學上面有關母群體大小、誤差率之外,在問卷的設計上還有許多可以動手腳的地方,甚致是調查的方法都可以影响結果,接下來就來個問卷調查大解密 XD


我們塑造的媒體

承上篇《媒體塑造的世界》我們聊到「媒體識讀」,今天就先來介紹一下我們網路時代的媒體運作。 以一個創作者的角度,相信大家都聽過「內容是王道」這件事,這依然是一個在資訊傳播中不變的真理,但是在網路及人人是內容創造者的時代,創作出好的內容這件事不是成功的唯一法則,同樣重要的是掌握好的行銷及傳播的關鍵,記得一個朋友講過:內容為王 行銷為后 人脈是銀彈,實在講,單只有任何一項都是不夠的,成事需要相輔相成。 回到一個閱讀者的角色時,接受資訊時就需要知道媒體,尤其是網路媒體的傳播方式。 傳統的新聞內容除了是記者去採訪之外,還有一個是公關稿,公關稿可以由各單位的公關發出,甚致是任何一個人寄傳真過去,只要內容寫的夠好夠有新聞性都有機會刊登,所以我們一般看到的新聞,有不小的機會是來自某個企業、政府單位、商家自己寫的精美內容,記者在趕稿壓力下,只要你的內容不錯寫的夠像新聞稿又夠有爆點,都有機會成為免費的新聞式廣告。


媒體塑造的世界 1

早期在電視、廣播媒體剛出現時,有一個傳播理論叫做「子彈效應」或「皮下注射理論」,這個理論說明了一個現象,當閱聽人也就是在大眾傳播領域被我們叫做「受眾」的這些人曝露在媒體之下時,會無條件的吸收媒體給的資訊,著名的例子就是火星人攻擊地球事件,這個事件的起因是一個廣播節目開玩笑的用新聞播報的方式廣播了有長的像章魚的火星人攻擊地球,結果造成整個社區的恐慌,現在想起來也許很扯,不過在當時媒體受限的情況之下,群眾幾乎是沒有能夠去分辨真假的判斷力的。


聰明有極限,笨蛋無底限? 這是「知溝」不是笨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及資訊傳遞,在我們的歷史中出現許多次有如演化般的改變,傳播方式隨著科技在演變 上古時候人和人之間資訊的分享開於在口述傳播的時代,交流資訊靠的是口耳相傳這種面對面講述的傳奇、故事,訊息及資訊透過吟遊詩人的傳唱散佈在族群之間,形成傳奇、故事等神話的材料


「野放」不是 「放生」 1

有人覺得讓野生動物回歸自然很好,所以放生也不是那麼壞的事 不過,這裡搞錯了「放生」的定義,這些人在台灣做的是「放生」不是「野放」 任何一種動物個體,不管是經由人工繁殖或是野外捕抓或是被受傷救援,都會有一段時間是透過人力去餵養 這個餵養的過程都會影响生物在野外自主求生的能力 完全人工繁殖的不用說,你把他從人工環境丟出去,就是死路一條 就連被抓回來或是受傷被救回的動物,在人工餵食的環境不同,生物個體個性不同時,人工餵食也會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動物可能因此對人類失去戒心,或是改變了原有的飲食習慣等等⋯⋯ 「野放」是很專業的事情,由人類收容到野放是很嚴僅的,要做很多評估 「野放」不是 「放生」,不一樣 野放是在考量過環境,物種個體狀態,是否能在野放地存活,野放地點是否為合適的棲地⋯⋯ 考量相當多要素才能決定野放的個體、時機、地點⋯⋯ 而所謂的歲末祈福法會、佛誕放生、寺廟前買動物隨機放生、家人生病放生求消災⋯⋯ 這些,全都沒有考量到生物個體的情況,放生的時機點適不適合,放生地點合不合適等等因素全都沒有考慮,只在乎買了多少錢的什麼東西放掉我會有什麼功德、福報,完全和保育沒有關係 這裡的法會放生,根本沒有考量到動物的情況,只是單純的棄養而己 ============== 聖嚴法師對「放生」的開示 現在在台灣隨意的放生是放死 無知的放生,是殺生、是害生 而不是真正的功德,是罪過 尤其是在佛誕等時節在寺廟門口有些人抓了動物在賣,要給好人心去放生,這些動物被抓了又賣,賣了又抓,一下子就死掉了 這樣不是放生,是放死 把錢捐出來給動物保育機構讓他們去保護野生動物,這才是做功德


「讓你變笨!!! 臉書不告訴你的袐密」

長期以臉書為主要訊息來源,會被當成廣告農場裡的畜生,被臉書分到一個又一個的廣告主題圈裡面 XD 這個圍欄是關 科技訊息的,可以發電腦週邊廣告 這個圍欄都是母的 可以發東京著衣的廣告 這就是一直試圖告訴大家的 臉書的計算曝光方式,會讓使用者越來越陷在自己的小圈圈裡,以為全世界的想法都和自己類似 但是你要和別人說這樣有什麼不好的時候,要拿出心理學及一大堆理論來解釋,結果就是沒人理你也不感興趣 此時,只好下標聳動「讓你變笨!!! 臉書不告訴你的袐密」 推薦《Facebook沒有告訴你的事》泛科學 http://pansci.tw/archives/39496